一个以“杨锋很有趣”为主题的版画展3月25日在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启幕,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杨锋是何许人也,他为何有趣,有趣体现在艺术创作上是指什么?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艺术主持卢治平的文章给出了答案,具体内容如下:
杨锋很有趣。
(资料图)
唇上一抹浓浓的胡子,因为生于浙江绍兴,与新兴版画倡导者鲁迅同乡,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版画家,所以朋友和同道们免不了会以“鲁迅后人”调侃他。与他那位横眉冷对的同乡不一样的,是他那一脸的喜感:长圆浑朴的脑袋上,立着一头短短的硬发,敦厚的鼻梁上架着眼镜,在圆圆镜片后面,在那双眯眯笑眼牵动之下,两道浓眉和唇上的胡子也呈现微微笑意。胡子下方,常会溢出机智幽默的三言两语,令人莞尔。
人有趣,作品也有趣和充满幽默感。
他会一本正经的去画一块搓衣板、几条旧皮带和半把破剪刀,他就有这样的本事,将一堆不起眼的俗物轻松随意地纳入审美领域,照样趣味横生。
他画的鲁迅像,没有横眉冷对,也没有峻颜厉色,完全像是一位有趣好玩的老先生:两道胡须高跷,一副自信得意的样子,似乎是看透了人生,看透了社会,看了透对手,在稳操胜券之后,背对众人仰天窃笑。
他刻戏剧人物,舞台上两位古装演员正表演《三岔口》剧中的摸黑打斗,一只穿越时代而来的硕大电灯泡愕然出现在头顶,紧张的气氛瞬间被解构为荒诞可笑,与三岔口的搞笑剧情倒是异曲同工;另一件作品《角色》,不同剧目中多位毫不相干的人物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各表各的情,各唱各的调,活脱脱的一出多人版的《关公战秦琼》,令观画者开怀。
他也画自己,但完全没有一本正经的艺术家派头,他把自己画成一位身着黑衣的赤足老农,在麦地里躬身检阅庄稼。蜻蜓,小老鼠,青蛇,还有一对蚂蚱……这些小家伙都像是童话里的角色,作为玩伴环陪在他周围,他本人侧脸向画外,对着观画者狡黠一笑……
有意思的是,同道们看他的作品,笑过之后,却常常又会认真起来,因为作品中有太多值得琢磨的东西:有灵动潇洒略带鬼魅的刀法;有大胆而出乎意料的画面布局和构图方式;有表现力让人叫绝的细节;也有种种让人琢磨犯晕的材料和技法绝招;当然,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会琢磨,这位作者哪来那么多有趣的想法和办法。
杨锋确实有想法,也有办法,不过,外人觉得奇怪有趣只是表象,作品肯定不是胡思乱想和胡乱瞎搞得产物。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在为人治学和从艺作画方面都极为严谨,也异常好学并勤于思考。他究竟读过多少书,外人无从知晓,但如果有机会读上几篇他写的文字,或者和他坐下聊一聊,便可掂量出几分。对于东西方版画的历史脉络、重要人物、学术思潮和前沿动态,他都可以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对于中国版画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对于传统技术如何走向现代,对于学院版画如何融入社会等问题,他都有独到和深入的思考。他既以做作品的方式,也以做学问的方式来对待版画艺术。这在中国版画界当属难能可贵。
杨锋能坐而论道,也特别踏实而勤于实践,他曾花整整一年时间,潜心研究开发综合版技术,自己动手制作各式各样的工具,搜罗了五花八门的材料,用尽了想得到的办法,系统性地反反复复尝试,最终开发出一整套令人耳目一新的综合版技法绝招。作为版画艺术家的杨锋,俨然也是一位“版画科学家”和“版画发明家”。
杨锋当然还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版画教育家”。他曾在最基层的乡村小学从事版画教育,历时整整十年。陪伴儿童一起作画的经历,使他领悟到艺术生发和孕育的本源。之后又进入中国八大美院之一的西安美院长期任教,使他有机会梳理之前的经历,并上升到经验性和系统性的学理层面,并在他开发综合版技法的过程中得以践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其创新意识,又反过来,有助于破除学院教育中原有的经验化、教条化和程式化的弊端。多年来教学成果累累,如今的博士生导师杨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前文提及他创立的综合材料版画课程,也被立项为省级精品课程 。
诚如他自己所言,一些艺术上的认识与变化,都和地域环境的改变很有关系,阅历有可能就是最好的艺术源泉——他来自家乡绍兴,绍兴为吴越文化的腹地。他在西安从艺从教多年,西安乃汉唐文化的厚土。从事儿童版画教育让他踏准了艺术的原始起点,西安美院这个平台又为他提供了洞察国际国内艺术前沿的视野,使他一步步登上版画艺术的高地。难能可贵的是,他如今依然怀有一颗当年与小学生一起作画的童心——有趣和充满好奇的童心,不断创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有趣作品。
有趣,是一种可贵且不易的境界,有趣的杨锋,令人很期待!
本次展览将展览持续至5月7日,展期内将邀请艺术家本人举办艺术普及型讲座,通过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的宣传和展示平台让版画艺术走进大众,让更多人拿起版画工具描绘手边的美好事物。
作者:卢治平(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艺术主持)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