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4月6日港交所宣布,自2023年4月13日上午9时起,新力控股的上市地位将被取消。
此次被取消上市的消息一出,令房地产市场都非常震惊。这也是房企债务风波以来首个退市企业,或者可以说是“爆雷房企退市第一例”。
这家拥有“江西最大龙头房企”和“中国最年轻上市房企”名号的新力控股经历了什么?
(相关资料图)
新力控股从0到千亿销售只用了不到10年,而从上市到退市仅用了3年多。
2010年,创始人张园林在江西南昌成立新力控股;
2017年,公司将总部从南昌东迁至上海,当时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0.58%,总负债由172.19亿元增至442.05亿元;
2018年,张园林确定了“保800亿元争1000亿元”的业绩目标,采用“120天启动开发,180天达到预售标准”的高周转开发模式。这一年,仅因旗下项目未取得建筑工程许可证就施工,新力控股就被罚款8次;
2016年~2018年,新力控股净资产负债比率为190%、270%和240%,远高于行业警戒线。
2019年11月15日,一路快速发展的新力控股登陆港股成功上市;
2020年,新力控股总合约销售额突破千亿元,公司也位列“2020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29位;
2020年3月新力邀请房地产行业知名职业经理人陈凯加盟,但仅半年就主动离职;
2019年至2020年是新力控股以及张园林最辉煌的时刻,是中国内地成立时间最短的上市房地产公司,张园林年仅43岁就成为千亿规模的上市房企总裁。
2021年7月,新力控股刚上市8个月之际,一封网传的“新力地产老板求救信”,让张园林成为舆论焦点;
2021年9月,新力股债双杀紧急停牌;
同年10月11日,新力控股再次债务违约;
此后,新力控股因资金链断裂、债务接连违约等原因停牌至今。
有专业人员认为新力控股在2021年年底发生问题后,新力控股的处理态度十分消极,过于“躺平”。在化债层面,新力控股一直没有主动采取有力动作化解债务,或引入新股东,或寻求债务重组,反而像是坐等退市。
此次新力退市,是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警醒,对于我们理解房企经营状况、资本市场反应、风险防范化解、企业竞争格局等都有很多反思和教训。
忧虑的不仅是投资者,还有房企自身,一系列政策出台,正中房企要害,部分房企只剩打酱油的份。
2020年8月,央行划出了“三道红线”,限制了房地产行业高杠杆经营模式的持续。
2021年是“双集中”供地竞拍的元年,规定集中发布公告,一年不超过三次,能有效控制了土地的溢价率,房产企业的土地储备也将会减少,倒逼房企将产品打磨得更好,否则就失去竞争力了。
行业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打掉了房地产行业的高估值,未来的盈利能力也会随着杠杆下降、资产周转率下降,渐渐失去增长性。但从整个行业的优胜劣汰角度来看,这进一步使得一些相对来说有投资能力、拿地能力和运营企业的能力能胜出。
——张金宝《总裁财税思维》
当前,还有超过20家房企正处于停牌程序,其中超15家房企面临除牌风险,其中包括,融创中国、中国恒大、世茂集团、世茂集团、花样年控股、阳光100中国、当代置业等。
此外,中国恒大、世茂集团、花样年控股等仍有部分财报未披露,依旧存在被退市的风险。
有专业人士指出,房企命运如此戏剧化,源于密集上市之后遇到疫情和行业衰退,而且上市前,不少房企的融资问题已露端倪,意图通过上市圈钱续命的算盘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新力退市的原因,就是资金链断裂以及暴雷后风险管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说明当前有部分暴雷企业的问题解决是比较复杂的。
而房企在暴雷后就应该怎样做?
1、风险分析和评估:房企应该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和评估,需要清晰地了解所有债务和资产的情况,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市场环境以及竞争对手情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经营计划和风险控制策略。
2、资金管理:房企应该谨慎管理资金,尽可能地削减成本,在不影响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减少开支,降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以增加现金流。
3、内控体系: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这包括有明确的财务流程和系统、严格的会计制度、审计实现等等。
4、重视品牌形象:房企在面临暴雷风险时,需要格外重视品牌形象的维护,积极回应市场关切,保证客户利益和员工权益。只有保持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更好地赢得市场信任和支持。
房地产企业在暴雷后应尽快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危机,尽可能减少损失,并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以便重新回到正常的经营轨道上。
近两年,在监管部门压降地产行业负债、“保交付”等政策指引下,房企正一步步纠错,回归实业本质。
暴雷房企能否走出困局,也许以下可以带给它曙光:
一、向同行学习,清晰认识自己的不足,补短板;
二、加码主业,盘活资金;
三、抓住新的增长点。
——张金宝《老板利润管控》
房企老板可以寻求专业财务利润管控专家咨询服务,借助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内控体系,做好财务筹划、资金管理,提升企业抗风险杠杆,减少企业暴雷风险。
2023年留下来的房企,在悲观预期的大环境下应该靠什么活下来?超级企业要下狠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