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圈地种菜,有解了!(主题)
北京日报记者 孙云柯
老旧小区楼前的公共绿地,由于缺乏管理,常常沦为个人的“小菜园”,私搭乱建、堆物堆料时有发生。
(资料图)
在通州区杨庄街道杨庄南里西区社区,治理居民违规“圈地种菜”也曾是个难题:今儿给推平了,明儿又偷偷种上了,多少年了,屡禁不止。不过今年,社区换了一种思路:从社区环境营造的角度出发,将小菜园改造为“农耕记忆”科普小院,让种菜“专业户”们担任科普宣传员。别说,还真有效果。
私圈菜园前脚拆后脚建
杨庄小区距离地铁通州北苑站不远,属于村改居老旧小区,居民多有农耕经历。同时,传统老旧小区的问题,这里也普遍存在。例如物业管理水平不高,私搭乱建、堆物堆料现象严重等,这些都为“小菜园”治理增加了难度。
小区的中心位置、2号楼南侧,有一块公共绿地。绿地里的树木花草很多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私圈菜园。各家栽种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还搭了架子,围了栅栏,看上去不甚美观。
家住一楼的卞龙河,在绿地西头有一处菜园。今年67岁的他,已经在这里种了十多年菜。小菜园里,葡萄、紫苏、西红柿、石榴、生菜等琳琅满目,一垄垄地横平竖直,葡萄架子上枝繁叶茂,一看就没少下功夫。
别看卞龙河把小菜园侍弄得挺好,其实他心里一直都不踏实。“4年前,物业过来拆过一次,你瞧这葡萄架,过去是铁的,现在是木头架子,就是上次拆完我重新支的。”卞龙河告诉记者,“而且我在这里种菜,邻居对我也有意见,有时候嫌我扰民,有时候就是看不惯。”
“圈地种菜”,侵占的是公共绿地,其他居民看着肯定不乐意。社区党支部书记赵月没少接居民投诉,也没少动手整治。“可这么多年了,劝了拆,拆了又种,总也治不了根儿。时间长了,公共绿地都被占用了。”赵月说,“小区里像这样的绿地还有几处,如何治理,一直是个难题。”
居民认领绿地共享农耕乐趣
由于各类矛盾问题较为集中,2号楼南侧的这片公共绿地被列为今年小区“圈地种菜”整治的试点。前期,杨庄街道相关负责人邀请社区、物业、居民代表一同参与议事协商,并邀请金蓝途社会工作事务所出谋划策。
考虑过去拆、堵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次大伙转变思路,变堵为疏,计划邀请有能力、有意愿的居民认领绿地,设计活动和课程,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绿地管护中来。于是,一个将“小菜园”改造为“农耕记忆”科普小院的方案新鲜出炉。
“邀请居民认领绿地,并不是把绿地变为某些人个人的菜园,‘农耕记忆’科普小院是公共的、大家共同所有的。”金蓝途社会工作事务所主任闫晓芬介绍,“我们采用议事协商的方式,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居民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共同商量改造内容,共同参与改造过程,共同进行小院管理,共同分享农耕产品,打造小区品牌治理项目,营造舒适、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
根据小区的规划,“农耕记忆”科普园建设项目计划利用3年时间完成。从现在开始的第一年,社区将拆除违建、平整土地,分垄建围栏,邀请居民认领土地开始种植,同时设计科普活动与农耕课程邀请居民参与。第二年则是进一步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运行农耕小院,邀请居民参与开放式共建。第三年引导居民形成维护公共绿地的意识,逐步形成推广机制。
老把式今后不再偷摸种菜
刚开始听说小菜园要被改造成“农耕记忆”科普小院,卞龙河还有点忐忑,担心自己精心照料的菜地会被推平。社区调来挖机平整土地的那天,他一直捏着把汗。不过让他惊喜的是,自己亲手打造的小菜园,竟然安然无恙。
原来,因为侍弄得好,卞龙河的这片小园子被暂时保留下来了,今后根据科普小院的整体规划再做进一步提升。社区书记赵月特意到卞龙河家,详细介绍了农耕小院建设的思路,听得卞龙河心潮澎湃,当场决定加入项目,申请成为社区的一名农耕科普宣传员。
“过去种菜不是害怕第二天有人来拆,就是担心别人投诉,心里总感觉不踏实。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而且还能把这些年种菜的经验分享给别人,给大伙营造一个农耕乐园,何乐而不为?”卞龙河说。
和赵书记聊完,卞龙河中午特意多喝了一杯,边吃饭边和老伴商量下一步安排。他准备列一张详细的耕种表,把一年四季什么时候种哪些菜写清楚,然后逐一标注种菜的技巧,将来和大家分享。
在杨庄小区,像卞龙河一样的热心居民还有好几位,大伙都摩拳擦掌,就等绿地归置好了,开始着手种菜,一起把这片农耕小院管理好、运营好。这个秋天,杨庄小区的居民就会迎来首个丰收季,大家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