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和尚在担任大明寺住持的时候,有一次,一个村民和邻居吵架,他觉得吃了亏,就气呼呼地跑到大明寺找鉴真和尚评理:“大师呀,您来给我评评理吧。我那个邻居,简直太不像话了……“他还没说完,鉴真和尚就打断说:“对不起,正巧我现在有事,你先回去,明天再说吧!“那村民有些扫兴,但也只能下山回家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村民又愤愤不平地来了,不过看上去似乎没有那么生气了,说话的口吻也不像昨天那么激动,他对鉴真和尚说:“大师,我那邻居,您不知道,他真的太不像话了……“可是他还没说完,鉴真和尚又打断他的话说:“菜园还需要种菜,我今天很忙,你明天再来吧。“
一连好几天,鉴真和尚都这样拒绝倾听村民的抱怨,最后,那个村民觉得没意思,也就不来找他评理了。半个多月后,鉴真和尚要出门讲经,他一下山就看见那村民正在田里插秧,便笑着问他说:“现在我有空,怎么样,你还需要我给你评理吗?“谁知,那个村民有些惭愧地微微一笑说:“大师,我和邻居已经和好了,后来我想想,也没什么大事,根本不值得生气发火,更不必动怒吵架,影响邻里和气。“
(资料图片)
鉴真和尚这才不紧不慢地笑笑说:“这就对了,我不急于给你评理,就是想给你时间消消气啊。记住,在气头上不要轻易诉说别人的不是,否则越说越气,就更不容易化解矛盾了!“
夹山善会禅师和定山神英禅师边走边谈论法义。
定山禅师说:“人在生死流转中,若能时时体会世间一切皆虚妄,连佛性也不执著,就能超越生死。“
夹山不甘示弱,也表示自己的见地:“人在生死流转中,若能当下看见自己的佛性,就不会被生死所迷惑,就能超越生死。“
两人一起上大梅山拜见大梅法常禅师,并陈述各自的见解。夹山问大梅法常禅师:“我们两个人的见解,不知道谁的才对?“
“一亲一疏。“意思是一个说得比较对,另一个说得比较差。
夹山问:“是哪一个人比较对呢?“
大梅法常禅师回答:“你们先回去吧,明天再说。“
第二天一大早夹山禅师又去追问大梅法常禅师:“到底哪一个人的论点比较对?“
大梅法常禅师大喝:“对的人不会来问,来问的人就是不对。“
禅是超越两边,不立不废,直指人心的法门。夹山认为超越生死,必须心中有佛,定山认为解脱生死,连“佛“的概念都要空除。一有一无的说法,就好比说“只剩半杯水“和说“还有半杯水“,只是观点不同而已。
夹山不明白,非要问个对与错,于是落入言语、思想的分别,难怪大梅法常禅师要呵斥他不对了。禅一问是非对错,当下便落入二元对立。因此,学禅者如果还执著于好坏、是非、对错、大小这种种差别相,就会与禅心相违,背道而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