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邢虹朱彦
南京市鼓楼区北阴阳营8号,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居民小区,却因为一块刻有“新石器时期北阴阳营古文化遗址”的碑石,立即显得与众不同。
8月23日,记者站在这块碑石前,一股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可以说,这里是南京城最早的雏形,藏着千年古都的文化密码。6000多年前,南京最早的“居民区”就诞生于此,如今,这里是人间烟火气蒸腾的北阴阳营8号小区。薪火相传,历史文脉生生不息。
【资料图】
发现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考古“第一铲”
遗址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商代、西周三个文化层
北阴阳营遗址是如何发现的?
据南京博物院编著的《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报告》记载,北阴阳营遗址是1954年9月某基建工程队在平整土地时发现的。当时,遗址内的部分文化遗物暴露出来,南京博物院闻讯后即派人前往现场调查,确认是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调查时遗址面积尚有7100多平方米,文化层保存较好的有3000余平方米。
然而,根据后来公布的《夏鼐日记》关于北阴阳营遗址的记载,北阴阳营遗址的首次发现时间应该更早。
夏鼐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日记》1947年3月29日有这样一段内容:“下午只身赴阴阳营金陵农校(按:阴阳营应改为鹰扬营,有康熙三十七年鹰扬营庙碑为证)。前年在甘肃时吴良才君曾见告,谓其地有史前文化堆积,果然堆积层很厚,出土红陶及灰陶,又绳纹及印纹陶多种,惟未见石器。”
由此可见,当时国内的考古大咖们,已经知道北阴阳营遗址,并做了一些调查,但迫于形势,只是到现场去看一看,知道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遗址,并没有进行考古发掘。
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对北阴阳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北阴阳营遗址的发掘工作,是从1955年至1958年分四次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北阴阳营遗址不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苏首次规模性的考古发掘,发掘成果出来后,更是引起了整个学术界的轰动。
根据发掘报告记载,北阴阳营遗址先后四次发掘,发掘总面积为3132平方米。按照土质土色,可以划分为4层。第一层,包含遗物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陶片、石器,六朝、唐、宋、明各时期的陶瓷片和近现代遗物。第二层,从出土的陶片等遗物观察,属西周早期的文化堆积。第三层,包含物有商代早期的陶片、石器及小件青铜器等。第四层,包含物皆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发掘结果表明,该遗址可以划分为新石器时代、商代、西周三个文化层,各层的遗迹、遗物均相当丰富,其文化内涵在苏南特别是宁镇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北阴阳营遗址的发掘,在江苏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考古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北阴阳营遗址所包含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271座新石器时代墓葬是该遗址最主要的发现。有随葬遗物的有240座,全部随葬遗物有1580件,其中陶制生活器皿537件,石制生产工具554件,陶制工具(纺轮、弹丸等)98件,骨角工具2件,玉石饰品371件,牙质饰品4件,猪下颌等自然遗物14件。由此可见,北阴阳营墓地的随葬品以陶制器皿、石制生产工具和玉石饰品这三种为主。
参照西安半坡遗址3万平方米左右,墓葬250座,估计居民五六百人的数据来推算,北阴阳营遗址当时的居民应在300人以上。
根据北阴阳营遗址挖掘后呈现的场景,专家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当时的南京城市原始生活图景——
新石器时代,从鼓楼岗往东,丘陵逶迤,茂密的原始森林常常见到猎物一闪而过的身影,川流不息的金川河,为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带来了丰富的鱼虾。智慧的先民从哪里来?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他们却在这里停下脚步,用竹子、树皮编成篱笆建成房屋,涂抹上掺沙拌草的泥浆,屋顶覆盖树皮、茅草,大屋超过几十平方米,小屋不足十平方米。屋周围挖有储存食物的窖穴,屋边砌有火塘,每当日落西山,村村炊烟缭绕,食物飘香。近水的地势便于打捞鱼虾,身处鼓楼岗的高地又可免去水患的困扰……
探访
闹市里藏着静谧小区
“新石器时期北阴阳营古文化遗址”碑石见证历史
北阴阳营文化遗址今何在?
北阴阳营是南京市鼓楼区一条街道名称,位于北京西路和云南路交会处的西北部。原名鹰扬营,是明代初年京城驻军鹰扬卫的驻地,后改变为居民区,并易名为北阴阳营。
关于北阴阳营遗址,当时发掘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北阴阳营遗址在这条街上的南京大学宿舍范围内,有一个突出地面约4米的椭圆形土墩,这就是我们所命名的北阴阳营遗址。遗址东边是鼓楼岗,长约1公里,为下蜀黄土阶地,海拔25米左右,现被切割得断断续续。它的东北连接傅厚岗,与紫金山向西延长的北极阁山相接。遗址就位于这条岗的西端低平地带,海拔12至18米。金川河自南而北流经遗址的西侧。”
将导航定位在“新石器时期北阴阳营古文化遗址”,8月23日,记者来到北阴阳营8号小区门口。“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期北阴阳营古文化遗址”的碑石就在小区门口的墙上。
进入北阴阳营8号小区后,缓坡直上,身处闹市的小区里,树木笔直高大,阳光透过树枝洒在地上,一片静谧。
“北阴阳营文化遗址是在这里吗?”记者在北阴阳营8号小区门口,向传达室里的保安师傅寻求答案。原来小区所在地就是当年的遗址,而为了纪念这一遗址,1984年11月,鼓楼区人民政府在此设立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标识,注明“新石器时期北阴阳营古文化遗址”。
“这个小区有几十年了,现在大多居住的是南京大学的退休老师及其亲属。”保安师傅告诉记者,“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在南京博物院看到,现在这里是没有了。”这与南京博物院发掘报告中,“为配合南京大学建房工程,1955年春季,我院对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的记录相吻合。
对话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林留根:
北阴阳营文化是良渚文明的“前站”
记者:很多人将北阴阳营遗址视为南京最早的“居民区”,您认可这种说法吗?
林留根:可以将北阴阳营遗址视作南京最早的“居民区”,我觉得也可以说北阴阳营遗址是南京最早的聚落。聚落发展到最后就是城市了,因此聚落就是城市早期的形态,由此可见,北阴阳营就是南京城最早的雏形。
记者:当时的先民可以说是“新石器时期的南京人”,他们为什么选择北阴阳营遗址所在之地安居乐业?
林留根: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会趋利避害,往往在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营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场所。临近古玄武湖的北阴阳营遗址所在地,地处鼓楼岗之上,靠近水源灌溉便利,宜于种植,地处高地,不会被洪水侵害,是今天南京主城区最早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
记者:北阴阳营遗址具有怎样的文化特征?
林留根:很多人会将北阴阳营遗址和北阴阳营文化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概念。
北阴阳营遗址可以划分为新石器时代、商代、西周三个文化层。
北阴阳营文化是指,在南京地区距今6500年—5500年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比如说北阴阳营文化陶鼎无论是罐形还是盆形,鼎足毫无例外都是窄面向外的扁三角形。
记者:从遗迹和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断出北阴阳营文化时期,南京先民在此生活场景是什么?
林留根: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石器占绝大多数,其中以石斧、穿孔石斧、石铸等砍伐和加工工具为最多。人类定居村落的建立,必须以有固定的生活资料来源为前提,可以肯定,这时的原始农业已比较发达。
豢养家畜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从出土的兽骨可知当时豢养的家畜主要有猪、狗、牛等。渔猎作为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当时可能已退居辅助地位,这从出土的渔猎工具数量较少可以证明。
从出土的陶器来看,那个时期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因此出土的陶制品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有鼎、碗、钵、盆等,并出现大量的彩陶。这个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北阴阳营文化的石器和玉器。这个时期总共出土1580多件随葬遗物,石器就有554件,石器占了1/3左右,玉石饰品371件,这在中国同一时期的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同时期遗址的随葬品中,一般陶器不多,石器很少。石器和玉器在当时是比较稀缺的资源,因其质地坚硬,很难把它制造出来,所以当时的人都比较爱惜,很少有人把石器和玉器作为陪葬品使用,但是在北阴阳营文化时期就有很多石器和玉器的随葬品,这就说明,当时南京这个区域是制造石器和玉器的中心。
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记者:北阴阳营文化对于南京地域文明探源乃至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有什么学术价值?
林留根:在6000年前左右,玉器和石器是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玉器、石器是新石器时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杠杆,它促成了社会的分化。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它的文化特征是以玉器和石器为代表的。良渚遗址现在已经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而北阴阳营文化是距今6500年—5500年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这两个文化时期距离非常近,可以说北阴阳营文化是良渚文明的“前站”。
放眼长江下游,在6000年前,还有哪个地方像“北阴阳营”玉器发展到如此高的水平?所以,我认为,研究长江下游文明,从北阴阳营文化入手,是最好的,也是最靠谱的。然而,对于北阴阳营文化的探索之路还很长,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
人物简介
林留根,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现为浙江大学考古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长三角文物考古专家库成员。主要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大运河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